放鬆練習與催眠治療之應用

作者:陳坤波醫師(臺北市立療養院)

出處: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放鬆練習與催眠治療之應用(一)

    有關「放鬆練習」目前最為人熟知的大概是傑克森的逐步放鬆法(Jacobson,Progressive Relaxation簡稱PR)、米勒的生理迴饋(Miller,Biofeedback)、舒茲的自我訓練(Schultz,Autogenic Training),此外尚有許多可達到放鬆但並非以放鬆為最終目標的活動,譬如禪定、冥想、催眠、瑜珈、氣功、自我控制等。

    談到放鬆我想有許多諮商員、心理師、醫師都會向個案提到「放鬆自己」,但是放鬆真的那麼容易嗎?運用「壓力管理」、「時間管理」、或是「情緒管理」等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也許可以處理一部分的困擾,但是那並非問題的核心,如果我們可以透過運動以及其它方式讓自己緊張,為何我們不能輕易放鬆自己呢?其實我們並不真的曉得認知行為治療的真諦在於「改變行為,影響認知」。「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只是初步,身心安頓才是無上妙音。

    其實要放鬆自我並不容易,中國醫學一向有「形神相即、形謝神滅。」的觀點,禮記大學篇提到「定靜安慮得」以放鬆治療的角度來看就是先使內界覺察安泰放鬆,繼而中界得以思考而有所得。莊子養生主篇有云「…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人間世篇說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德充符篇又說「…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大宗師篇亦提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所謂「神遇氣聽,深息以腫,心齋坐忘,吉祥止止」短短數語已將放鬆的技巧悉數點出,至於印度在釋迦牟尼以前的奧義書(Upanishads)即已主張以調息、調身、調心以及口誦唵(om)進入禪定,釋迦牟尼約生於西元前五百六十年左右,大約與其同時印度產生了一個新的宗教瑜珈(Yoga)崇拜自在天神庫力新那(Krishna),瑜珈行者善用五官制心而達到三昧(Samadhi),帕坦嘉利(Patanjali)在西元前三世紀左右著有瑜珈經(Yoga sutra),此後阿育王孔雀王朝時佛教漸傳至臨邦,中土大抵是在西元六十五年東漢明帝時開始接觸佛教思想典籍,因此與其將「放鬆治療」溯源於印度,毋寧視其為先民的共同體驗。至於西方對於放鬆的技法與研討已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事了,放鬆就如同在一念之間與永恆相遇。

放鬆練習與催眠治療之應用(二)

【放鬆法一】

    用手在桌上重複寫一個筆劃十五劃以上的字,如「龍」等。輕輕慢慢的寫,重複書寫時每一次都要比前一次更大更輕更慢,一天四次每次十分鐘,當你可以書寫到每字一分鐘以上的時候,你的節奏就開始接近放鬆的狀態。

【放鬆法二】

    太極拳。放慢節奏是放鬆的開始。

【放鬆法三】

    在吐氣的的時候默念「安」,可以使紛亂的思維停止,進一步感受到這個音韻在你的身上產生共鳴,然後在腦海中看到「安」這個字,讓他在腦海中變得愈來愈大,大到像整個房間那麼大,感受到全身被光線所擁抱與攏罩的感覺,進入深度放鬆的狀態。

    ohm(安)、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yoga mandras representing the deity Brahma。According to the yoga beliefs,the sound of the mantra and vibrations generated throughout the body during silent mediation mobilize physical and spiritual resources including Kundalini energy(亢達里尼是一個生命力透過它而移動的通道)。

【放鬆法四】

    傑克森放鬆法是一種逐步放鬆法,先是確定自己已經處在放鬆可以產生的狀態與環境,握緊右手的拳頭七秒鐘,「用力、用力、再用力」,用力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右手是你全身最用力的地方,身體其他部位都是放鬆的,然後慢慢將手鬆開,以四十五秒鐘的時間,體會右手手掌逐漸成為全身最放鬆的地方,你會感受到手掌有暖暖重重的感覺或是麻麻漲漲的感覺,這就是放鬆的感覺,隨著每以次的呼吸讓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你會覺得越來越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