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原諒=沒有治療

(陳泓仁 編撰)

    沒有原諒沒有治療(No Forgiveness, No Therapy)。這是Omni催眠訓練中心Gerald Kein常講的一句話,這句話講得簡短,卻是催眠治療是否有成效的寫照。當催眠師瞭解如何操作催眠這項『工具』之後,面對個案的內在問題,可能會搬出各種治療理論與方法來處理一番。當然,催眠師本身有更多的工具,就會有更多協助個案的方法,這也是催眠師必須要不斷的增進自己所學的原因。

    在面對各種不同的個案,有各種學派的處理技巧能夠拿來應用,但在這些技巧之中,我自己個人的經驗是,結合Dave Elman的催眠分析方法是一項有力的處理方式。然而,在催眠分析裡『催眠回溯』的動作佔了最大比例。簡單說就是『事出必有因』,要分析出情緒(或行為)本身所隱含的成因,讓個案去面對並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而重新對此事件產生另一項的內在詮釋,認知的改變造成了情緒行為的改變。

    當然,有些學派會持反對意件,任何情緒或行為的處理並不需要非得扯到回溯,非得找到事發點。以NLP的角度,所有的內在轉化,可以是透過一些簡單的技巧來做到有效的改變。不可否認的,就經驗上來說,這樣子『未來導向』的情緒行為改變方式有其效果,但我還是不能下定論說,個案透過此方法的轉變與使用『處理根源』式方法的轉變有何差異。雖然我沒有比較過,但我相信在不同的處理方式,縱然情緒結果是正向的,但是個案會產生不一樣的心理狀態以及處理事情的態度。

    談到催眠回溯技巧,就會讓人聯想到『前世回溯』。當然,如果把生命看成是一直線,往線的一個方向是未來,另一個方向就是過去了。過去可以回推到小時候,可以推到嬰兒時期,可以推到在母親的子宮裡。如果這條直線再往下延伸,就是所謂的『前世』了。先不論前世是否存在,也不論是真是假,但可以確認的是,當個案的內在進入到所謂前世時,依然會有各種場景、情緒的產生;個案也會經歷到『生離』與『死別』。當這些現象被描述得栩栩如生時,很多人的好奇心就產生了,報名要催眠的個案十之八九竟然都會要做前世回溯。這現象也無可避免,也不必要去避免。但當個案是因為自身的心理、情緒或行為問題來求助時,要做回溯就不能僅止於『遊地府』的方式來進行,最重要的是要讓個案在事件當中得到『認知的改變』,這才是回溯的真正的目的所在。

    催眠師在個案催眠狀態中,或許都碰到過個案強烈的情緒反應,有些初入此道的催眠師會愣住、或表現出驚慌,針對催眠師這些反應其實是要不得的。因為催眠師扮演的角色是個案的『引導者』,如果領隊都慌了手腳,隊員會不驚慌嗎?所以,我常告訴有興趣走催眠治療的學員們,在引導個案進入催眠狀態時,一定要『買保險』,所謂買保險不是真的花錢買個意外險,而是要讓個案進入到平和、舒服的情境之中,並『紀錄』下這種狀態。當個案在情緒劇烈反應時,隨即觸發此情境狀態,讓個案的情緒能舒緩下來。在整個程序中,切記要保持鎮靜(如果保險買得好,不會有危險性的,安啦!),千萬要讓個案瞭解到催眠師能夠安穩的照顧他(她)。

    當碰到劇烈情緒反應時,對催眠師來講其實是件可喜可賀之事,因為您找到了某項情緒徵結點。接下來,就是要去面對處理這項情緒反應。不管接下來催眠師是使用何種方式來轉化那個事件的情緒反應,我的建議是,最好能讓個案在那事件中得到『教育(informed)』與『原諒(forgiveness)』。

    為什麼要得到教育(informed)?這項技巧的作用在於讓『那時候』的個案能得到重新的認知。有很多方法可以達到此狀態,像是『內在小孩(Informed Child)』、『內在成人(Informed Adult)』等技巧,這些技巧說穿了就是一連串的自我內在對話,也算得上是內在角色扮演。奇妙的是,這些內在角色扮演能夠有效的讓個案達到情緒安撫與認知改變。

    原諒(Forgiveness),如同標題寫的『沒有原諒,沒有治療』。在個案回溯的事件中,不外乎是人、事、物的互動過程所造成的情緒。當然,『人』的互動佔最大的比例。在個案負面情緒的產生是與人際的互動時,要徹底解決個案內在的負面情緒反應,最重要的是要達到一種『和解』狀態。而這種和解狀態就是『原諒』。原諒又分為『原諒他人』與『原諒自我』。

    在引導個案去達到原諒的技巧裡,『雙椅法』是一項很好用的技巧。在Calvin Banyan的5-PATH(請見本站之前的文章)技巧中就有簡單說明。在使用雙椅法的過程裡有項很有趣的重點,除了內在角色扮演之外,在角色情緒的轉換之下,其實也是一項有效的情緒發洩管道。我建議使用此技巧的催眠師,可以準備一個『抱枕』給個案,讓個案發洩用的!在過程中,其實是鼓勵個案去做情緒發洩的,當特定情緒被提高時,是催眠師很好利用的『切入點』。

    情緒的最高點可以拿來做回溯的元素(此技巧稱之為Affect Bridge),也可拿來做雙椅法中角色扮演時所面對的『焦點』。不論過程的進行採何種方式,催眠師的任務是要引導個案進入到『原諒對方』或『原諒自我』的情境之中。所有的情緒反應會因『原諒心』的產生而達到緩和,一直到最後『雙方互信、原諒』產生為止。

    常常有人會問說,既然催眠可以讓人產生遺忘的功能,是否可以使用催眠來幫他(她)將不愉快的回憶給『洗掉』,如此,就不會有痛苦回憶啦!也不用花大把時間去做什麼回溯、分析了。或許這是個好點子,但絕不是個好方法,也不見得會有好結果。為什麼呢?其實『遺忘』這件事情的成因,只不過是您的腦子沒有去擷取到相對應的資料而已。但沒有擷取到資料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提示不夠』、可能是『擷取路徑受損』、也可能是『根本懶得去擷取』。但我們排除擷取路徑受損(腦部可能受到傷害)的原因,當我們要去取得某一段記憶可以透過『提示』來達到,這就好像你要到達某一地點,在腦海中一定會出現路徑,那路徑可能是路的名稱、附近建築物、特殊標的物……,您就是循著這路徑找到該地點。當我們聽到一首曲子時,可能會讓您想起某個人、事、物,這首曲子就像是一個開關一樣,會讓您的內在產生某種特別的情緒;同樣的道理,當您走到某個地方、看到某張圖片、看到某張照片、見到某個人………都可能會讓您回憶起某些事情或帶出某些情緒,這些外在的『線索』就是一種『提示』。在催眠中,可以讓某項線索的作用『暫時』消失,例如:當您看到這張照片裡的人時,你會認不得他是誰(您原來是認識的)。這指令會讓您忽略這個內在線索,進而達到了『遺忘』的功能。但是,真的忘了嗎?其實不然,記憶都在腦子裡,您的潛意識只不過忽略了這個線索而已,所以當然抓不到資料嘛!但是,當這照片裡的人真的站在面前,並且述說出很多和您有關的事情與情節時,您還是會恍然大悟的瞭解眼前這個人和您很熟悉的。

    談了這麼多,不外乎是要解釋催眠治療的精要。催眠治療就是要讓個案產生『內在頓悟』,當認知徹底轉變時,所展現的行為自然是轉變後的樣子。所以,有了目標,當然就是要講求方法,法無定法啦,只要能達到個案內在認知(內在程式)的轉變,都是值得嚐試的。而催眠呢,只不過是用來『有效寫程式』的工具而已。